
有人說,這是一個創新之泉充分涌流的地方——“兩院”院士“千人計劃專家”50多人;累計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344項,其中包括55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年申報專利超過2500件……
這就是株洲國家高新區,一個進入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行列的創新園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獲得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優秀園區、優秀縣市區等榮譽稱號。
創新聚集動力,創新推進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株洲國家高新區在創新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全區研發經費投入16.8億元,占GDP比重的5%;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1家,新增量全市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9.6%;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科技創新平臺10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4家,實施省、市重大科技創新和重大產品創新項目57個,完成投資31.5億元;引進高端“雙創”團隊、平臺31個,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科技領軍人才10名、雙創人才700余名,發放人才獎勵補貼資金1500余萬元;成功承辦“雙創周”湖南分會場活動,與美國硅谷、云谷,德國碳纖維谷建立合作機制,“雙創”經驗在全省推廣。
創新,直接推動了全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2018年高新區營業總收入、技工貿總收入雙雙突破2200億元,園區綜合實力在全省穩居前三;天元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均創近年新高;克服非稅壓減等政策影響,稅收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邁上70億元、80億元臺階,財政收入總量、增量、質量穩居全市前列;全年累計引進項目202個,同比增長100%,50個市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15億元,完成合同引資526億,其中引進三類“500強”項目6個,50億元以上項目3個。
立標 一座“園”撐起一片天
從株洲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出發,沿株洲大道往西,不過4公里,便到了“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這里,高低錯落的新建筑,環境優美安靜。然而,誰能想到,在“安靜”的面紗下卻涌動著創新的熱浪……
根據規劃,創新園規劃總用地面積5382畝,建設總投資約223億元。項目集“人才聚合、創新研發、創業孵化、科技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計劃打造政策政務、人才服務、科技金融、公共技術、商務配套、創新文化六大平臺,使之成為科技創新集聚區。
2015年8月31日,自主創新園盛大開園。
目前,該園區已經完成投資60億元,建成占地1000畝一期工程,研發中心、加速器、創意獨棟、動力谷大廈、中國動力谷學術交流中心等生產辦公區域相繼投入使用,中國動力谷展示中心、科技圖書館正式開館,并配套了“一站式”服務中心、酒店、眾創公寓、藍領白領公寓、餐廳、飯堂、文體中心、新能源直通車等設施。
創新園開園之后,立即成為“雙創”熱土。據統計,從開園至今的3年多時間里,入駐企業每年增幅達50%,園區平均每4天就有一家科技型企業來此安家。同時,黃伯云、歐陽曉平、吳鑫華等26位院士領銜的高端創新團隊相繼入駐,19家高校、科研院所在此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同時還有10家金融機構、17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應運而生。
對入園創新創業團隊,園區總會提供“雪中送炭”式的支持。
2018年上半年,入駐企業湖南宏迅億安新能源公司急需要一筆錢備貨,創新園及時撥付扶持資金“解渴”;湖南振邦氫能2017年底入園時,收到了園區撥付的第一筆扶持資金,去年3月又收到第二筆扶持資金,從而使企業心里有底,安心創新,目前每年研發投入就有上千萬元。
自主創新園開園3年多來,已累計申請知識產權達到1100余項,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9.8件,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均居省、市前列。先后獲得“湖南省海智計劃工作基地”、“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眾創空間”、“湖南省雙創示范基地”、“軌道交通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省級創業孵化基地”、“湖南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范基地”、“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等資質和榮譽。
從一塊試驗田,迅速成長為標志性的“高產田”,動力谷自主創新園成為株洲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不斷躍進的一個縮影。
造境 將洼地變成“湖泊”
創新之樹,需要營養豐富的土壤。創新之星,離不開展示精彩的平臺。厚積創新土壤,搭建創新平臺,株洲國家高新區“軟硬兼施”,不遺余力,一日不懈,久久為功。
這些年來,株洲國家高新區一直按照全新生態綠色理念打造園區。
2011年,該區建成命名為“休閑谷”的栗雨科技工業園,短短時間吸引了100多家企業入駐,被評為湖南省兩型示范園區。2013年,規模是栗雨工業園將近兩倍,規劃占地26.3平方公里,總投資高達913億元的新馬創新城開始大規模興建。
如今,株洲國家高新區已經形成栗雨、新馬、天易三大環境優美的創新園區:新馬片區致力于引入核心配套項目和戰略投資者,增強片區產業輻射能力,提升對長株潭地區的吸引力;栗雨片區以總部壹號為中心,發展形成區域產融服務中心;天易片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
城市像客廳,園區像花園,環境和諧,產城融合,書寫著株洲國家高新區建立生態園區的新篇章。
硬件硬了,“軟件”也跟著硬起來。
以打造“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優”全省最優營商環境為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雙創”機制、投融資體制、配售電等改革。近年來,株洲國家高新區接過市委、市政府下放的67項市級審批權限,承擔起了全省“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任務,成立了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加快了“放管服”改革步伐,力求真正實現“大廳之外無審批”。
2018年7月20日,該區召開“放管服”改革工作推進會,相關部門下達“最后通牒”:10月8日后,若有審批事項不進駐企業服務發展中心,或進駐了因部門授權不到位,在大廳之外審批的,由區紀委、監察委一律問責。
目前,高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進駐涉企部門25個,進駐涉企事項354項,可“一站式”辦理工商、稅務、社保、公積金等業務,進駐涉企部門和事項比較齊全,基本實現“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
株洲國家高新區的“放管服”改革工作成效顯著,獲省政府“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通報表彰,并作為唯一的縣市區代表,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為扶持民營企業發展,2018年12月,株洲國家高新區專門出臺“民企10條”,力圖幫助企業破解融資難、降低稅費、降低成本。該“民企10條”規定,生產制造型、年稅收過50萬元的民營企業,當年新增銀行貸款給予貼息15%;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年納稅過500萬元,貸款貼息額度按企業當年新增生產性設備貸款利息額30%給予貼息。
為建立企業幫扶長效機制,株洲國家高新區組建或引進8家融資性擔保公司、9家科技銀行、15家風投機構,主導和參與設立了11只產業創投基金,總金額超過100億元;2018年,區里舉辦13場現場招聘會,向創新企業推薦求職人員6707人次;建立企業營銷服務體系,直接或間接為企業增加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結合稅制改革,僅在2018年就為企業累計減免各類稅收8億余元。
今年1月5日,又組建了動力谷產業投資發展集團、興新電力公司,引入豐樹物流園,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用電、物流等成本,為企業提供貼心的服務。
洼地既成,百流匯聚。如今,這片洼地已經成為一片充滿活力的大“湖”。
聚智 用溫暖孵化“智慧”
要創新,人才必然是第一資源。
2013年起,株洲國家高新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基金,專門用于人才資助、獎勵等。2017年起,高新區又設立了每年不少于5000萬元的人才專項資金,用于“中國動力谷雙創人才”引進和培養,個人最高可獲得260萬元資金資助,創新創業團隊最高可享受1000萬元資金補助。
真心實意求賢若渴,真金白銀大筆投入。
2018年1月,在株洲國家高新區動力谷自主創新園內,全省第一家高標準的專家公寓——株洲國家高新區專家公寓正式投入使用。專家公寓總投資8000萬元,建筑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設計了多樣化的6種戶型,裝修高檔,居住舒適,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攜配偶及子女可免費拎包入住。
一棟公寓樓的建成,彰顯的是株洲國家高新區對人才的渴求。目前,該區還正在計劃建設“人才小區”,為高層次人才來區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安居環境。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在轄區內購買商品住房的,可享受購房補貼,子女就學可優先安排,醫療可享受“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等。
給待遇,更給平臺。為服務“雙創”,高新區建立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鏈條和發展機制,建成了株洲中小企業促進園、創業服務中心、留學生創業園等創業服務平臺,擁有眾創空間20個,孵化器8個,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4個,其中4家眾創空間進入國家級行列,兩個服務中心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稱號。
同時,高新區還基于云服務理念與技術,通過創建中國動力谷·智庫云平臺,整合宣傳、服務、管理、研判四大功能,利用“大數據”助力人才服務,力求引進更多“頂天立地”的高精尖人才、“鋪天蓋地”的青年創新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從而構成了一個包含“基礎性人才、科技型人才、高端領軍型人才”的多層次人才體系。
省委提出“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之后,株洲國家高新區借此東風,開始實施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十大行動”,與清華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15所高校形成共建模式,共同設立科研轉化基地,并推動建立了省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研究院、省軌道交通自動化技術與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等重要科研平臺。
“立足國內領先、瞄準世界一流,著力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全力打造‘磁力’強大、眾望所歸的高層次人才聚集高地。”
如今的株洲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組成部分、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24家、省級65家,院士工作站(點)14家,創設和參與產業基金15支,規模超過100億元。
蓄能 創新之力激活產業之變
今年1月11日,株洲國家高新區天易集團主辦了一場投融資項目路演會。當天,湖南中晟全肽生化有限公司、意大利TWE有限公司等6家創新項目企業,與湖南省股權投資協會、株洲中車時代高新投資有限公司等6家投資企業面對面進行交流和溝通。
進行路演的這6家企業,均是株洲國家高新區的新創企業,有的還未上規模,但都擁有技術拔尖的項目,發展前景良好,項目涉及新藥物研發、新能源環保等各方面,包括工業自動化軟件項目、再生鉛及鋰電池回收處理項目、高性能系統材料項目等。
6家企業,就是6顆種子,未來可能就是6棵參天大樹。因為,在株洲國家高新區這塊沃土里,一直上演著從一項技術到一個產品、從一個產品到一個產業的精彩故事。
幾年前,中車株洲所通過引進吸收創新,研制出了功率半導體器件IGBT。作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代表性產品,IGBT科技含量極高,被廣泛應用于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驅動、智能電網、新能源、交流變頻、風力發電、電機傳動、汽車強電控制等產業領域。
目前,中車株洲所利用所擁有的世界第二條、國內唯一一條8英寸專業IGBT生產線,生產出了人人贊譽的“中國芯”。2018年6月26日,“復興號”高鐵列車首次開上京滬高鐵線,核心部位使用的正是株洲生產的“中國芯”。
用創新推出產品,用產品推動產業。
在這里,體現“中國速度”、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復興號”的“心臟”和“大腦”來自株洲國家高新區,體現“中國力度”、開創我國鐵路重載運輸新紀元的3萬噸重載電力機車來自株洲國家高新區,體現“中國硬度”、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喻為“工業的牙齒”硬質合金來自株洲高新,沿著兩條“畫”在地上的“軌道”就能夠快速行進、全球首列智軌列車,同樣來自株洲國家高新區……
2018年12月上旬,由株洲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聯合編制的《中國動力谷·株洲國家高新區創新指數(2018)》在株洲發布。結果顯示,2015-2017年,株洲國家高新區創新指數整體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其中全球競爭力指數增長25.4,產業成長力指數增長23,創新驅動力指數大幅增長30.9。
遠行 走向蔚藍的“世界海”
2018年10月15日至19日,株洲國家高新區“2018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推介會”在日本東京、名古屋成功舉行。這是株洲國家高新區首次攜園區核心大型企業(包括中車株洲所、中車時代電動、時代電氣等)組成招才引智團開展海外引才活動。
而在此前的5月,中國動力谷·美國西雅圖云谷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也正式成立。該中心主要圍繞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優勢產業及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五大新興產業等領域,落實中國動力谷“走出去”的戰略部署,從項目、人才、活動、平臺、高校五個方面促進雙方創新創業資源對接,提升中國動力谷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云谷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成立后,中國動力谷開始在美國積極推動人才引進以及項目合作對接,先后參加了在西雅圖舉行的“2018跨境創新周”活動、波士頓人才交流活動、伯克利中美峰會等。目前,中國動力谷美國科技服務中心正洽談合作6個項目,同時也邀請了相關企業負責人來株洲洽談投資以推動進一步合作。
去年6月,為期兩天的德國碳纖維谷2018年年度大會在德國舉行。株洲中國動力谷作為大會唯一官方合作伙伴,攜9家代表企業亮相年會,引起與會者濃厚的興趣。根據協議,下一步,中國動力谷將與德國碳纖維谷合力構建跨境科技交流機制,深入開展多維度產業合作。
這一系列的動作,宣示了株洲國家高新區放眼世界、走向國際,大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享譽海內外的動力之都的決心、勇氣與實力。
近幾年來,該區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機遇,充分發揮軌道交通裝備、硬質合金、航空裝備等產業的先發優勢,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先后與美、德、法、韓、加、荷、泰、巴基斯坦等國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助推株洲打造世界一流動力谷。
與之相呼應,更多的是株洲國家高新區的產品走向了世界。如今,株洲生產的電力機車、城軌車輛、鐵路貨車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產品,已出口北美、南美、東歐、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制造走出去的“代表作”之一。
堅定走出去,揚帆“世界海”。2018年11月底,在全省開放強省暨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推進大會上,株洲國家高新區榮獲“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優秀縣區”、“全省發展開放型經濟優秀園區”兩項殊榮。
創新的路上,每一步都是“新的”。
這條路,還在不斷地向前延伸,一直通向遠方。遠方,有著更美的風景!
湖南日報(周懷立 謝維紅 易湘峰 徐 洋)
責編:張彌郁
初審:于芳 二審:于芳 終審:于芳
來源:株洲新區客戶端
下載APP
分享到